4 Governments need to rethink their attitudes to debt

當一國面臨經濟衰退,央行具有較敏銳的嗅覺,因此貨幣政策通常先行於財政政策。隨低利時代的來臨,利率調降的下限是零,否則人們接著便會放棄以金融機構作為存放現金的方式,調降利率的寬鬆政策將開始受到侷限,效果也將不如以往。

若貨幣政策無法有效刺激景氣,則政府的財政政策便扮演重要角色。1970及1980年代的經驗看來,以舉債作為財源的財政政策往往使物價的漲幅甚於經濟的成長,經濟學家也提出看法,指出這樣的刺激景氣的作法其「乘數效果」非常小,他們認為人們會減少消費以因應未來稅的增加,如此兩者便相互抵消了。但是,自2008金融海嘯過後,研究發現財政政策的刺激確實發揮作用,乘數效果甚至接近二,尤其是在貨幣政策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效果更明顯。

對於「舉債」這項財政預算來源,其融資成本將受到該國的還款能力決定,當還款能力越差,面對的利率便越高。2009年底,希臘公債利率開始攀升,隨後歐元區國家的公債利率也於2010至2012年間隨之上揚,最終引發歐債危機。歐債危機如今已消逝,但事實上,今日多數歐洲國家的債務水準甚至高於2012年歐債危機時,但是利率不升反降的原因在於:似乎各國都認為歐洲央行對那些出問題的國家伸出援手購買其公債,一方面為了解決歐元生存的問題,另一方面為了緩解通貨緊縮,中央銀行的資產購買似乎逐漸變成一種習以為常的行為。

當經濟體落入流動性陷阱,財政政策較有利於經濟體的復甦與成長,近日也有論文指出,一項大力的財政刺激並不會產生較高的債務占GDP比(債務/GDP X 100%)或較高的借款成本,歸因於通常這種大規模財政政策安撫了市場對於信用的擔憂。另一項對於財政政策的建議則是增加其機動性,使財政政策也能夠自動隨著景氣的變化做出反應,例如將勞工的稅率與失業率做連結、預先做好準備的基礎建設計畫等。如此一來,經濟體面臨衰退時便能做出及時的反應。

貨幣政策雖然成功地壓低利率,安定全球經濟體的動盪,但似乎各國最根本的經濟問題仍未解決,而財政政策可以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指導方針,能夠改變一國的產業結構、所得分配,或許是未來各國政府擺脫經濟停滯的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