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分水岭

三岁是个分水岭。台湾作家汪培珽写过一篇文章,《二胎,用3年换未来30年》,其中的“3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养娃主要是前三年辛苦。等娃过了三岁,大人就省心了。

确实如此。

数学

三岁的京生,数数能流利的从1数到29。经常在30转不过弯儿,被提示后可以继续数下去。

京生会手指加法。比如我问“2加3等于几”,京生一只手伸出2个手指,稳住不动,另一只手伸出3个手指,两手并在一起,开始数:“1,2,3,4,5。等于5!”

京生我看了他的作业本,整页整页的数字,还有幼儿园阿姨打的对勾。

逻辑

京生已经完全理解了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表现为经常用“为什么”提问,自己也会用“因为”来回答大人的问题。

我家卧室临街,晚上窗外车声不断。有一次睡觉前京生透过窗户前往外看,问:“爸爸,汽车为什么不回家睡觉?”我说:“有的汽车在上夜班,晚上工作,白天才回家睡觉。”第二次京生又问了同样的问题,我仍然这么解释。京生就不再问了。后来我听到京生跟奶奶解释:“汽车在上夜班,晚上不睡觉。”

京生喜欢跑,跑得很快,所以上街我总是死死拉着他的手。奶奶同时拉住他另一只手的时候,京生就像其他所有的小孩一样,喜欢双脚离地打秋千,弄得大人很累,而且走得很慢。大人让他“好好走路”,但是不灵。于是我想了个办法。

我说:“你只能拉一个人,是拉爸爸还是拉奶奶?”

京生想想说:“拉爸爸。”于是就松开了奶奶的手,好好走路了。

从此以后,哪怕是京生本来拉着奶奶,我只要一拉住他的另一只手,他立刻就松开奶奶的手,说要“拉爸爸”。他明白了在一种逻辑下做出自己的选择。

有一次,我对京生解释:“爸爸拉着你是因为周围汽车很多,你自己走的话怕被撞着。”后来有一次过天桥,京生问:“爸爸,我可以自己走吗?”

我问:“为什么?”

京生说:“因为桥上没有车。”

我说:“可以。”

京生就高兴地松开我的手,跑上了桥。

京生最喜欢睡前看动画片《爱探险的朵拉》,原来喜欢的托马斯和米老鼠都退出了舞台。京生对朵拉如此着迷,有时睡觉之前看完一集还想看,就会小声说“再看一集”。满足他的要求再看一集后,就乖乖地上床睡觉了。京生是个讲道理的孩子。如果前一晚没看就睡了,第二天早上他会说:“爸爸,我想看朵拉。因为昨天晚上我没看。”

京生有时会利用他的讲道理这个优点来耍一些小聪明。因为他的牙不好,我会限制他吃甜食。有一次京生想吃奥利奥,我不让。京生可怜巴巴地就问姥姥,得到许可后就吃起来,被我看见质问,京生说:“是姥姥让我吃的。”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我竟然无法反驳他,于是有些担心。等京生长大了,我可能镇不住他。

语言

京生可以区分同义词。有一次忘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小语说:“我有一个好办法。”

京生看了看小语,跟着说:“我有一个好主意。”

京生妈是东北人,东北话里“主意”比“办法”常见。这至少说明三点:京生知道这两个是同义词;京生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京生喜欢与众不同。

有一天,我拉着京生在小区里走,京生说:“我们不走马路,走人行道。”

我说:“人行道上有树荫,好凉快。”

京生说:“对,树荫把人行道挡住了。”

我纠正:“不是树荫人行道挡住了,是大树把太阳挡住了,在人行道上形成了树荫。”

京生说:“对。你真聪明。”

我一时精神错乱,弄不清到底谁是大人谁是小孩。只好说:“你也聪明。”

想不到京生又来了句总结:“对,我们两个都聪明。”

真能说。

有一天,京生从外面把姥姥关在了洗手间里。我们要出门,可京生就不让姥姥出来。最后我佯装生气了,京生看着我的脸色,把洗手间门打开,说:“姥姥,我是跟你玩儿呢。爸爸,我是跟姥姥玩儿呢。”

京生跟电视里的朵拉学会了英文数数。京生说:“one,two,three,four,sit!”不仅漏了5,而且把6念错了,十分可爱。

京生有一次回到姥姥家,给我打来长途电话。我一接,京生就说:“爸爸,我回到姥姥家了。小舅接我,我去小妹家玩了。”发音标准,语句流利,把我吓了一跳,我还以为是京生的表姐冒充京生打给我的呢。

生活常识

京生学到的生活常识,主要体现在出行上。

大概是从小京生就被我们带着四处奔波的缘故,他有了很多交通方面的经验。比如说,一上车或上飞机就自己找安全带。坐机场大巴的时候,四处找不到安全带,我只好跟他解释,这辆车没有安全带,所以坐稳扶好就可以了。

有一次我们上了机场大巴,人比较少,京生坐在我旁边的座位上。后来上的人多了,我就把京生抱在我腿上,给一位老太太让座位。中途前排有人下车,空出了个座位。一直没吭声的京生看看旁边的老太太,指指前排的空座,说:“那儿有座位。”老太太笑着说这孩子有意思,想让别人离开也不直说。

有几次坐公交车和地铁,一有座位就让京生先坐下。再发现有空座位,京生就用全车厢人都听得到的大嗓门喊:“爸爸,这里有座位!”

京生对红绿灯的概念更加清晰了,自己会说“红灯停,绿灯行”。每次过马路的时候,我都不失时机地重复给他讲红绿灯的用途。这样的结果就是,如果大人图省事,闯红灯过马路时,京生就会毫不留情的指出:“你做得不对,不能闯红灯。”

观察了好几年,京生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于是在7岁上小学时,我们可以放心地让他自己上学。

体能

京生是个超标儿童。三岁七个月的时候,1.1米的身高,40斤的体重。他的饭量甚至超过了奶奶。

超标儿童的好处是体力很棒,从而内心比较彪悍。京生一般是不会主动要求让大人抱的。在厦门旅游时,我们从理工学院穿过厦门大学一直步行到白城海滩,对一个孩子来说相当远了。走累的时候,京生会蹲下来,说:“京生累了。”过一会儿接着走,不用抱。

京生经常主动要求做一些事情,比如说,看见我拖着拉杆箱,他也要拖,从超市一直拖到家门口。再比如,我们去看望刚生了孩子的老同学,我买了两大袋大约60片装的纸尿裤,我拎着都觉得沉,京生居然帮我拎着走了一段路。

当然,也有凄惨的时候。那时,京生看见小语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当体重不足30斤的小语被抱着的时候,京生也要求抱,我只有欲哭无泪了。

音乐

京生刚会坐的时候,就会跟着吉他的节奏摇摆。2岁的时候i,京生能够区分不同的歌曲旋律了。他当时要求听“汽车音乐”,就是动画片Cars的插曲 Real gone。其他的歌曲,哪怕是同一影片中同一风格的,京生都能听出来不对,要求换回来。京生能唱大概10首儿歌。听到我在电脑里放李斯特的钢琴曲,京生能听出这是他会唱的《小星星》,这说明他的确是根据旋律判断,而非歌词。

晚饭后我们去小区公园散步,京生唱起他最喜欢的《两只老虎》,我跟着他吹起了口哨。唱完后,我说:“京生你唱得真好。”京生很对仗地说:“爸爸你吹得真好。”以后每次散步唱歌,都要求我吹口哨,并且要“123开始”一起来。

后来,京生从6岁开始学钢琴,一直学到现在,对音乐的兴趣从未中断。

性格

京生是个操心的孩子。在机场托运行李,京生歪着脑袋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们的箱子被传送带运走了,等我办完手续,京生问:“爸爸,我们的箱子去哪儿了?”等上了飞机,我把随身的书包放进行李架,京生在座位上只看见我举起书包然后书包就不见了,就很关心地问:“爸爸,我们的书包去哪儿了?”

京生很大方,懂得分享,经常把手里的食物分给家人和小朋友吃。我带着京生在超市买了一盒12只装的可爱多冰淇淋,京生拿出来一个香草味的,我拿出一个巧克力味儿的,我们俩一边吃一边往家走。

我说:“京生,回家给大家发冰淇淋吃好不好?”

京生说:“好。给姥姥和奶奶吃香草味儿的,给姥爷吃巧克力味儿的。”

两个口味的冰淇淋外观不同。到了家,京生分发,一点没错。冰淇淋是很小的迷你型,我原以为京生会借机再吃一个,可是他没有,看着别人吃他一点也不眼馋。

朵拉里有个透着邪气的小狐狸叫捣蛋鬼,是给朵拉添麻烦的,每次京生都能预感到他的出现,——不知道是根据记忆,还是根据剧情,或者是根据音乐,——然后就害怕地躲在大人或被子或椅子后面,或者躲在房间某个角落,直到捣蛋鬼被赶走。

有一次我跟京生说:“京生,你跟朵拉一起说“捣蛋鬼,别捣蛋”就可以了。捣蛋鬼就被赶走了。”京生就听话地跟着说。

从此,京生再也不躲了,每次都很紧张地跟朵拉一起把捣蛋鬼赶走。

京生奶奶说,我有时候对京生太严厉了,京生有点怕我,有时候会看我的脸色。也许吧,这未必是坏事。京生并没有因此而疏远我。相反,有原则的成年人让孩子更容易有安全感。

有一次京生要求看书,可是没带书来北京。我就翻出一本“不可忽视的真相”给他看,里面有很多地理气象类的图片。京生看见后兴奋地说:“我要看地图!”于是翻到世界地图那一页。不管他懂不懂,我给他讲北京在哪里,姥姥家在哪里,妈妈在哪里。

我问:“你是喜欢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呢,还是喜欢和姥姥姥爷在一起?”

京生说:“我喜欢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我问:“为什么呢?你在姥姥家不是玩得挺好吗?”

京生温柔地说:“我就是喜欢嘛!”

喜欢,不需要理由。喜欢就是最基本的理由。

就这样,过了三岁,似乎是突然之间,京生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并且想法越来越多,给大人带来更多的乐趣。京生再也不是一两岁的小孩了。

如今德生两岁多。日子过得手忙脚乱的时候,我就数着德生的年龄,心想,快了快了,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