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骑自行车
以行动的空间尺度来给人的一生划分阶段,是个有趣的视角。
1米:小孩从刚刚出生到一岁左右,他的行动空间局限在爸妈的怀抱、家里的摇篮、外出用的童车,距离大人的尺度一般在一米以内。
10米:一岁时学会走路,从迈出第一步到围着撒欢儿跑,行动尺度拓展到十米到数十米,这是成长的第一个里程碑。
100米:后来,他学会了使用一种交通工具,迎来了第二个里程碑,他终于突破了百米的行动尺度,父母只能远远地看着,内心既欣慰又担忧,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事实:当他在远处摔倒的瞬间,再也无法及时伸出扶他的手。
5岁时,京生学会了骑自行车。这件事上他打破了家里的记录,因为学会骑车的年龄,京生爸是16岁,京生妈是10岁。
京生身高超标。四岁时,大人自行车上的儿童座椅和京生自己的小拖车都已经坐不进去了。于是,我们在跳蚤市场买了一辆16寸的儿童自行车,两轮。这对京生是个挑战,因为他只骑过三个轮子或附有两个辅助小轮的自行车。试骑,骑不好,也许对于4岁多的孩子有点太难了。不得已,又买了两个辅助小轮安在后轮上。在确保不摔的前提下,京生天天骑着这辆四轮自行车去幼儿园。
我说:“你的自行车太吵了,都是那两个小轮发出来的噪音。”
京生说:“那怎么办?”
“把小轮去掉吧。”
“不嘛。”
坚决不让去掉。后来有一天,遇见了萨莫耶。萨莫耶骑着普通的两轮自行车,一溜烟地从身边经过。京生使劲儿蹬车,也追不上。我趁机说:
“你的小轮影响速度。去掉吧。”
京生的性格,魄力不足,谨慎有余。他想想说:“不嘛,我怕摔。”
到了冬天,路上撒了防滑用的石子儿,再加上下雪,小轮的阻力更大,越来越费劲。我一心想找个机会把小轮去掉。
春天到来,四月的一天,自行车小轮被人行道牙绊了一下,把京生摔倒了,一个小轮的金属支架也被撞歪了一点。机会来了。
我作大惊状:“京生,小轮子摔坏了,没法用了,怎么办?”
京生忧郁地说:“那是不是要拆掉了啊?可我怕摔怎么办?”
我拍拍胸脯说:“放心,我教你!”
我是这样想的:每个周六日都花两个小时教京生骑车,自己顺便算是锻炼身体了,豁出去一个月教会京生,以后的日常出行问题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事实证明,我的预测能力烂得离谱:预计一个月,京生实际花了一个多小时就搞定了。
京生是在住所附近的一块小广场学的。早上,我在后面弯腰扶正自行车,推着京生往前骑行,骑了两圈就腰疼了,反复提醒京生,如果他觉得可以,就告诉爸爸松手。
换到路面平坦的宫廷公园,京生说:“你松手吧。”京生爸犹犹豫豫地松了手。京生稳稳地骑了出去。我不放心,一路跑在自行车侧边,关键时刻扶一下。
京生显然是对去掉小轮的自行车产生了兴趣。刚吃完午饭,京生就要求继续出去骑车。
记得那一天阳光灿烂。我告诉京生如何起动自行车,然后京生就一个人骑了出去,围着公园的大草坪转圈。起初担心,怕京生摔倒,怕不小心掉到路边的河里。后来发现,这个孩子果真谨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我给妈妈打电话:“儿子学会啦!带着野餐垫出来吧。”
妈妈也很惊喜,然后带着装备兴高采烈地来了。我们两口子坐在草坪中间,边晒太阳边看儿子骑车兜圈子。
京生转弯和停车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还不会刹车,有一次撞到了行人。京生用德语主动道歉。
从那天起,每天下午,从幼儿园先回到家,然后去公园练车。
我:“别回家了,直接从幼儿园去公园吧。”
京生:“不,要先回家告诉妈妈,不然妈妈以为我们被坏人拐走了该怎么办。”
一周后,京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在实际道路上骑车。我们俩一前一后,汽车去幼儿园。到了幼儿园,京生就兴奋地跟老师和小朋友说:“我骑自行车来的!”
慢慢地,京生学会了锁车和开锁,避让行人,刹车,看红绿灯,十字路口减速,靠右骑行。
京生对靠右骑行不太理解:“爸爸,刚才来的时候你不是说靠右是靠这边吗,怎么回去的时候靠右又成了另一边呢?”我只好停车,在路上跳左跳右地解释。
学会了骑车就是好,在上幼儿园的路上省了时间,还可以去稍远一点的大森林里玩。
5岁的京生,行动尺度就这样突破了100米,作为父母,我们欣慰而担忧。当他突破1公里、10公里、100公里的行动尺度时,不知我们会有何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