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国学启蒙经典:千字文

2014 年农历甲午年央视春晚上,成龙带领百人表演了个节目,叫做“剑心书韵”。这个节目乏善可陈,唯一的可取之处,是把国学的瑰宝——《千字文》搬上了荧幕。我以前说过,反对将《弟子规》作为儿童的国学启蒙;现在,我给爸妈们推荐《千字文》。京生和德生婴儿期的无数个夜晚,都是在我怀里听《千字文》睡着的。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这是《千字文》的开头几句。南朝梁武帝令大臣周兴嗣把王羲之写过的 1000 个汉字连成一篇文章,增加临帖练字的便利和趣味性。周兴嗣冥思苦想,一夜未眠,东方既白,大作已成,镜子一照,黑发尽如雪。

《千字文》是一篇千古奇文,所用的 1000 个汉字不仅无一重复,而且押韵对仗,读来朗朗上口;句子不仅有含义,而且文史和自然知识丰富,构思精巧,虽然跟《三字经》和《百家姓》合称《三百千》而齐名,然而我认为,较之《百家姓》的空洞无物和《三字经》的酸腐说教,《千字文》气势恢宏,意境高远,在国学启蒙读物里,千百年来无书能出其右。维基百科介绍:“《千字文》全篇主题清晰,章句文理一脉相承,层层推进,语言优美,词藻华丽,几乎是句句引经,字字用典。出典包括《易经》、《淮南子》、《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史记》、《神农本草经》、《管子》、《韩非子》、《庄子》、《汉书》。……历代书法家都竞相书写,如智永、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頫、文徵明等都有留传至今的帖本。”

作为启蒙读物,我觉得《千字文》有几大用处:

  • 识汉字。只要能认得《千字文》,其他的汉字也会很容易根据形声字的规律学习;

  • 通声律。只要能背诵《千字文》,则对汉语的声律和诗文的对仗就有了感性认识,大大利于遣词造句;

  • 长知识。只要能理解《千字文》,就学会了“云腾致雨”等自然常识、“浮渭据泾”等地理知识、“有虞陶唐”等文史典故;

  • 修德行。只要能遵守《千字文》,就具备了“罔谈彼短,靡恃己长”等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

只是,白头一夜千字文,我从来不相信这个神话,“一夜白头”不符合生物学规律嘛。另外,《千字文》的创作难度太大,我也不相信仅凭一人之力能一夜写成,哪怕他是天才。以我的小人之心,我杜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说不定更接近真相。

版本一:

大臣周兴嗣主动说:“王羲之的字要是能不重不漏地列出来,就方便临摹了。”

皇帝说:“爱卿学问大,能列一下吗?”

周兴嗣说:“臣不仅能列出来,而且能连成一篇文章。”

皇帝大惊:“爱卿如能,朕赏金。要多久?”

周兴嗣说:“一晚。”

皇帝说:“不信。要是能这么快,朕就给爱卿放一个月带薪假。”

周兴嗣于是回家安安稳稳睡了一夜。第二天,从箱子里翻出自己年轻时花了一年写好的文字游戏《千字文》,并且把头上夹杂在黑发中的白头发全部梳在外边,上朝面君去了。

版本二:

临近毕业,博士生周兴嗣还没发表一篇论文。情急之下,导师梁武帝建议他以‘不重字’为创新点投稿。周就召集所有同学帮忙拼字,终于用一夜攒出了一篇初稿。投出,被拒,退稿修改,改了再投,投了再拒,拒了再改,如此博士延期了两年,文章终于被接收了,搞得周兴嗣头发都白了。后人只知道周兴嗣作为第一作者一夜完稿和熬白头发,就记到了史书上。

这只是说笑,历史的真相我们永远不得而知。然而,不管是如何成书的,《千字文》都是一部神作。

京生和德生还是个婴儿的时候,我常把《千字文》当作摇篮曲,读来哄他们入睡。这里奉上我整理的《千字文》,大字排版到一张A4纸上,便于打印贴到墙上。为啥贴墙上?因为有的婴儿,是需要老爸站立着抱在怀里哄着才不哭的,不让老爸坐下来,所以贴墙上方便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