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Steiner (2010) 與 Koch and Nicholson (2016)
摘要自 Steiner (2010) 與 Koch and Nicholson (2016)。
10.1 Steiner (2010)
10.1.1 文獻回顧
文獻中對全球經濟整合的所形塑的政策產出結果有兩種假設:
Efficiency hypothesis: 各國競爭流動資本,因而稅率與社會福利越來越低。
Compensation hypothesis: 經濟整合造成個人經濟上的不確定性,進而導致想要更多社會保護的政治需求,因此社會福利越來越多。
實證檢驗的結果不太一致,有些支持前者,有些支持後者,還有些文獻認為經濟整合對福利、公共支出與稅收沒有影響。
經濟投票(economic voting)指選民的投票決定部分基於經濟結果或其主觀評估中的經濟結果。有文獻指出經濟開放的國家經濟投票的力量相對更弱,也有文獻指出經濟全球化使得選民對在決定要投票給誰時較不重視經濟政策立場,而更重視非經濟問題的立場。而本文要問的問題是:經濟全球化對投票率有何影響?
10.1.2 本文論點
假設選民 i 會投票,那就是因為投票帶給他的效用 Ri 超過 0,而 Ri 為 Ri=PiBi+Di−Ci, 其中,Pi 為選民 i 估計他的票是決定性的機率,Bi 是他偏好與不偏好的選舉結果的期望效用差異,Di 是投票的內在效益,例如公民責任感,而 Ci 是投票的成本。而經濟整合的影響即因為政策制定者形塑經濟政策的能力減弱,而使 Bi 降低。而選民不投票通常的問題是 Pi 太低,因為不會是決定性的票,所以才引入 Di 解決投票悖論。
但如此,投票與否幾乎就取決於 Di 與 Ci,因此作者修改模型為 Ri=PiBi+Di(Bi)−Ci, 即投票的內在效益部分取決於期望效用的差異。作者主張這是合理的,即人如果認為選舉結果的期望效用差異很大,那將會感受到更強烈的個人投票責任。透過這個理性選擇模型,作者提出假設:
國家經濟整合的程度會負面地影響全國性選舉的投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