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Gulzar, Robinson, and Ruiz (2021)

9.1 文獻摘要

Ballot order effects 或許有其行為因素(心理因素),但本文認為競選活動在選票號次的順序公布以後會進行戰略性調整,抵銷或增強 order effects 的行為因素。作者還更進一步,主張策略因素比行為因素來得更重要。

許多文獻表明存在 ballot order effect,而多數是 voter-based mechanism,即選民因為決策疲勞,而在低資訊的環境下,透過選票順序來幫助自己作出決定。

9.2 評價

9.2.1 研究貢獻

提出 ballot order effect 的新機制:競選活動依據選票號次順序的策略性互動。

9.2.2 研究限制

9.2.2.1 競選經費

競選經費的來源是官方資料,但可能存在測量誤差,即候選人不見得確實申報競選經費。即便沒有競選經費限制,因為選民也有可能對候選人的競選經費作出相應的策略互動,如果考量到這點,又如果選民不會願意投給競選開支太多的候選人(如果以臺灣的脈絡而言,或許對某些選民而言象徵著黑金、財團、大企業的代表),那會降低候選人申報所有競選經費的誘因。

9.2.2.2 競選效果

競選效果與選舉表現之間只有相關,沒有因果,拿去計算成號次位居首位將會增加多少選票,並不合適。並且,因果關係在各種文獻中是分歧的,例如 Selb and Munzert (2018) 透過自然實驗,指出希特勒的競選演說效果並不存在。

9.2.2.3 中介分析

ATE 是 0.009,但 ACDE 是 0.007,作者表示點估計量減少,表示競選花費存在影響。但那表示號次效果能被競選花費解釋的比例其實不多?

參考文獻

Gulzar, Saad, Thomas S Robinson, and Nelson A Ruiz. 2021. “How Campaigns Respond to Ballot Position: A New Mechanism for Order Effect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Selb, Peter, and Simon Munzert. 2018. “Examining a Most Likely Case for Strong Campaign Effects: Hitler’s Speeches and the Rise of the Nazi Party, 1927.”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2 (4): 1050–66. https://doi.org/10.1017/S00030554180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