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Berman (2021)

摘要自 Berman (2021)

從第三波民主化,到所謂「歷史的終結」,到 2008 年為民主國家的數量高峰;其後,民主開始退潮。匈牙利首相 Viktor Orbán 從 1989 年開始從政,當時反威權,現在反民主。他說:

The era of liberal democracy is over.

而現代民主政體更傾向逐漸衰退,而非快速消亡。民粹主義者透過選票取得上位,而非槍桿子出政權。因此,民粹主義成為當代政治學研究的焦點。

3.1 民粹主義的爭論

此文中,民粹主義即是強調一種 Manichean、us-versus-them 的世界觀的政治活動或黨派。其中,“us” 指涉人民,“them” 指涉自由派精英(liberal elites)、統治集團、少數族群或移民,而兩群人從事零和的鬥爭。民粹主義者並會宣稱自己是民主的,仇視許多自由民主的規範或制度,諸如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承認反對黨的合法性、權力分立。

爭論主要分成需求面的解釋或供給面的解釋。前者為 bottom-up 的形式,主張民眾的不滿或需求改變促使民粹主義;後者為 top-down 的形式,關注政治菁英與制度無力回應、供給民眾的需求。

3.2 需求面解釋

3.2.1 經濟的不滿(Economic Grievances)

經濟因素的觀點主要來自經濟學家與政治經濟學家,主張全球化、新自由主義、技術變遷使得中產階級與勞動階級變得「不安全」;受過高等教育者、都市居民相比起未受過良好教育者、鄉村居民從中獲益更多,而正是這種分化導致了不滿。

許多學者,例如皮凱提(Piketty)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提出當代貧富不均更加惡化,而經濟的不平等也伴隨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降低,中產階級過得越來越艱辛。

主張民粹主義由經濟問題導致的學者認為,經濟發展已創造富人與窮人、菁英與普通人、都市與鄉村、高教育與低教育水平等的鴻溝。並且,國家之間也有「贏家」與「輸家」之分,例如開發中國家,特別是中國,而已開發國家的「輸家」將問題歸咎於開發中國家之中的「贏家」與自己國家內部的「贏家」。

並且,因為經濟危機總是先衝擊到低社經地位者的生計,學者也主張 2008 年的金融風暴加速了因為經濟問題產生的政治結果。之後,極右翼的政治勢力明顯抬頭。

總而言之,從總體的角度,經濟危機伴隨著民粹主義興起;但從個體的層次而言,經濟危機與不安全感促使人去投給民粹主義候選人貌似是說得通,但沒有那麼強的證據。

除了關注選民當下的經濟情況,也有一種說法表示對未來的恐懼才是更關鍵的。當選民意識到將會受到自動化、外國競爭的影響而可能失業,則就可能受到反建制的民粹主義政客影響。另外,除了關注個人現在或未來的經濟情況,也有文獻指出選民考量的是整個社會現在與未來的經濟狀況,不過證據仍不那麼明確。

3.2.2 社會文化的不滿(Sociocultural Grievances)

主張民粹主義的起源來自社會文化的不滿者認為,近幾十年來,移民數量日增、傳統價值傾頹、女性與少數族群的動員是民粹主義的起源。特別是白人男性,面對這種基於族群的認同威脅,將會支持右翼的民粹領導人,以捍衛自身的利益。總而言之,因為傳統價值與人口結構受到移民的衝擊而改變,出現本土主義(nativism)、國家主義(nationalism)與民粹主義的反對潮流。

3.2.3 經濟與社會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

3.3 供給面解釋

3.4 唯意志論解釋

3.5 結論

參考文獻

Berman, Sheri. 2021. “The Causes of Populism in the West.”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4 (1): 71–88.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olisci-041719-1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