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forcats: factor
因子(factor)在 R 中用于处理分类变量。从历史上看,因子远比字符串容易处理。因此,R 基础包的很多函数都自动将字符串转换为因子。这意味着因子经常出现在并不真正适合他们的地方。好在我们不用担心 tidyverse 中出现这种问题,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真正需要因子类型的地方。
Roger Peng 的文章"stringsAsFactors: An unauthorized bigraphy和Thomas Lumley的文章stringsAsFactors = sigh介绍了有关因子和字符串的一些历史背景。
2006 年, stringsAsFactors
这一设置的前身 charToFactor
被引入了 data.frame()
函数中,后来被纳入到 read.table()
里。默认情况下,stringsAsFactors
被设置为True
,R便会自动把字符串转换为因子型变量。在当时,这种设置是不难理解的。早期R的用户几乎都是统计科班出身的研究者,他们所用数据集里的字符串几乎都代表了一个定性变量,例如年龄(male/female)
, 国家(US/other)
, 地区(East/West)
。进一步地,由于统计学家们的工作重点几乎都集中在构建各种统计模型上,而像lm()
和glm()
的函数只有当一个变量是 factor
类型的时候才开始对其编码,在统计模型中构建虚拟变量。
另一个原因更隐秘一些。在内部的存储机制中,因子变量经过一些编码后用数值存储,使得因子比字符串在占用内存空间上更加划算。2007 年后,R 引入了一种“CHARSXP”的方法,使得字符串也被映射为数值存储,stringsAsFactors = T
在这点上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了。
如今,R 的用户群体大大地多样化了,许多人开始抱怨默认设置stringsAsFactors = T
,因为他们数据集中的字符串未必要用来建模,而可能只是一种标签。例如,在基因组学中,基因位点的名字不是某个模型中的变量,而现在把它们转换为因子也不会再有存储上的优势,反而会使得一些分析方法失效(比如使用正则表达式)。
我们将使用forcats
包来处理因子,这个包提供了能够处理分类变量(其实就是因子的另一种说法)的工具,其中还包括了处理因子的大量辅助函数。因为 forcats
不是tidyverse
的核心 R 包,所以需要手动加载。
所有 forcats 中用于因子处理的核心函数均以 fct_
前缀开头,且第一个参数均为要处理的因子向量,这意味着forcats
包中的函数在使用管道操作时,传入的必须是你要操作的向量。关于 fct_
函数族最有用的一点是,它可以接受传入的向量是字符串变量(而不仅仅是因子类型),且不会在输出结果中改变变量的类型。这意味着字符串可以一方面享受 fct_
函数带来的操作便利,一方面保有字符串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