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s

[1]
何蕊, 田金强, 刘静. 我国热带寄生虫病防治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及防治进展[J]. 热带医学杂志, 2020, 20(11): 4.
[2]
汤林华. 中国的疟疾:从控制走向消除[J].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09(5): 8.
[3]
丰俊, 周水森. 从控制走向消除:我国疟疾防控的历史回顾[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5): 9.
[4]
党辉, 李银龙, 郭婧怡, 等. 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 33(02): 120–126+176.
[5]
史大中. 中国囊性包虫病的地理分布[J].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00, 015(001): 74–75.
[6]
伍卫平. 我国包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工作进展[J]. 中国动物保健, 2016, 18(10): 3.
[7]
王兆俊, 吴征鉴, 何凯增. 1960年来我国黑热病防治研究工作的进展[J].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3, 1(2): 65–73.
[8]
陈颖丹, 周长海, 朱慧慧. 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0, 38(01): 5–16.
[9]
俞少琛, 石武祥.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流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医学信息, 2019, 32(23): 4.
[10]
黄继磊, 王耀, 周霞. 我国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与防治进展[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 33(04): 424–429. DOI:10.16250/j.32.1374.2020181.
[11]
孙德建. 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历史见证[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 37(4): 6.
[12]
李焕璋, 臧新中, 钱门宝, 等. 囊尾蚴病流行现况及研究进展[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8, 30(01): 99–103. DOI:10.16250/j.32.1374.2018023.
[13]
李文, 马云祥. 带绦虫病在我国流行现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1995(01): 44–45.
[14]
曹淳力, 郭家钢. "一带一路"建设中重要寄生虫病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8, 030(002): 111–116.
[15]
蒋诗国, 吴成果, 李继银, 等. 重庆市寄生虫病流行概况与防治策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3(06): 816–818.
[16]
张太培, 张选明. 重庆市消灭丝虫病技术措施研究和推广应用[J].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8(1): 5–10.
[17]
蒋诗国, 吴成果, 李继艮, 等. 重庆市丝虫病流行概况与防治效果评价[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6, 1(4): 284–284.
[18]
罗飞, 周爽, 袁熠, 等. 重庆市2016-2019年境外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J]. 中国热带医学, 2021, 21(1): 5.
[19]
李珊珊, 罗飞, 谢君, 等. 重庆市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8, 30(2): 6.
[20]
[21]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疟疾的诊断(WS 259-2015)[S].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5.
[22]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抗疟药使用规范(WS/T 485-2016)[S].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