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心理學:開放科學取向
陳紹慶
2018-07-29
導讀
0.1 寫作動機
心理學實驗法是帶領心理學學生了解如何準備及完成一項心理學實驗的課程,也是研究操作養成入門。有百年歷史的心理學系都將這門課程設為必修課,許多有心深入心理學知識殿堂的學生從這門課程找到起點。寫出一本實驗心理學教科書也是一名心理學教師的生涯里程碑,但是我寫這本書的時機,正是心理科學重製危機(Replication Crisis),逐漸轉變為心理科學品質危機(Quality Crisis)。
再現危機是從2011年起,許多社會與人格心理學的知名研究結果,無法被多數實驗室成功重現。有些失敗的案例引起的爭論,從學術期刊與研討會,蔓延到網路媒體。這幾年最知名的是權力姿勢效應:透過TED演講舞台成名的Amy Cuddy,大力提倡的兩分鐘改變生心理狀態的四大功效(提昇自信、敢於冒險、睪固酮上升、可體松下降),如今只剩下提高自信感受一項,勉強通過多數註冊報告的考驗。
權力姿勢效應事件之後,又出現Brian Wansink的資料分析不確實,發表的論文被徹稿或被警告的事件。寫作此書的2018年還出現網路記者質疑史丹佛監獄實驗細節造假,學界與大眾議論持續月餘的事件。這些事件的主題研究與我的專業領域都有距離,但是Brian Wansink與Pilip Zimbardo都是學術生涯已經長達20年以上的資深學者,他們的學術觀點與行動也影響身邊後進學者,難道他們經歷的科學訓練過程就是習慣並強化瑕疵知識的產出?
再現危機的指標事件有可查閱的文獻資訊,呈現心理科學人士對一系列事件的觀點。但是尚未有指標事件或重要著作能標誌品質危機,資深學者的學術誠信被質疑,源自他人質疑資深學者產出的知識品質。本書寫作時相關討論雖然還未塵埃落定,我察覺到個別學者或團隊的研究品質,隨著透過網路公開質疑證據的方法越來越興盛成熟,只以能依設計執行研究、依固定格式寫作學術論文的實驗心理學訓練,不足以培養學生應付新時代的挑戰。也因為沒有一本教科書是以這樣的視野設計,所以我決定親自下海,也為這幾年的學思歷程轉變留下紀錄。